中美日韓專家共議現代化都市圈培育發展路徑 智庫論壇 | 2019.03.23
聆聽國際經驗,探討中國實踐!
3月23日,“國際都市圈經驗與中國都市圈發展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來自美國MIT斯隆商學院、日本東京經濟大學、韓中科技合作中心,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齊聚一堂,交流國際典型都市圈基本模式、發展規律,從創新生態、空間規劃、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探討都市圈發展的模式、方向與路徑。

本次論壇是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后,國內首次舉辦的都市圈發展高水平國際化論壇。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與華夏幸福聯合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都市圈研究中心與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共同承辦。200多名來自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業界同仁參加。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學敏在現場致辭中表示,如何推進以人為中心的高質量城市化、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成為中國發展面臨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對于都市圈相關問題的研究,要探索發展規律,關注應然預期和實然結果,既要關注市場規律作用下都市圈的自然成長“發育”,也要關注政府意志和力量的“培育”。
主旨演講環節,專家們分享了各自的獨到見解。一起聆聽——
01“創新生態系統”利益相關方模型:硅谷、波士頓和以色列

他指出,從歷史發展看,創新推動了工業文明發展,全球有代表性的創新高地都擁有“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由創業者、政府、大學、風險投資、企業等利益相關方構成,它們圍繞創新發揮著不同作用。硅谷的發展基于企業、大學和政府百年創新,麻省理工學院在大波士頓創新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最重要作用,而以色列是個創業國家,擁有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F場,他還對中國都市圈創新生態構建提出了建議。
02 倫敦大都市區的短板與發展預判

他分析了倫敦都市圈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核心與外圍城市間網絡化聯系不足;人口結構日趨多元,青壯年流失嚴重;中心對外圍城市產業帶動作用有限;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協同程度低;核心區內外交通網絡通達度差異大等。他還從金融業、公共服務和支柱性產業沖擊,城市群體利益分化,勞動力缺失等方面就脫歐對倫敦發展的影響做了展望。
03 東京都市圈發展經驗的啟示

他說,東京1000萬人時大城市病非常嚴重,如今近4000萬人,沒有大城市病,而且人口依然在增長。東京都市圈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經濟轉型、東京灣多核化、發達的軌道交通等支撐了其高效低碳發展。東京單位GDP碳排放量只有全日本平均水平的1/10,表明高密度人口的大都市圈可以實現低碳發展。他還對北京和東京都市圈發展做了比較,并建議中國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優化城市的經濟結構和DID結構。
04 生活實驗室打造韓國版“智慧城市”

“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是通過科研人員與用戶一起尋找解決方案的活動。”現場,他分享了韓國Living Lab在智慧城市上的應用探索,一個是解決社會問題,形成服務模式,如交通服務、安全服務等;一個是為培育新技術及產業提供支持,如對城市霧霾的檢測、模擬、預測等。他表示,當前韓國正積極利用Living Lab的優勢,致力于開發更高端的智慧城市。
05 對都市圈規劃的思考

他表示,都市圈規劃應當是一種以政策協同機制為核心的發展性規劃。抓“1+1>2”的利益放大機制,實現中心城市與周圍中小城市、特色小鎮乃至鄉村振興在差異化發展下的多贏局面;建立利益增效機制,通過互聯互通增強區域聯系,實現利益放大;探討“弱許可、強契約”的社會治理模式,從剛性治理走向柔性治理;政府應強化對敏感資源管理的許可制度,并推動建立公正公開和透明的利益交換機制,探索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規劃理念和特定規劃類型。當下,推進一個新型的以政策導引為核心的現代都市圈的發展規劃已具備一定條件。
06 創新尖峰-產業高地:都市圈的核心競爭力

“都市圈能在更大地域范圍內配置資源,發揮產業和創新發展合力。”他指出,人口熱度、產業高度、服務密度、知識濃度、開放力度、資本厚度“六度”齊備的大都市是創新創業的天然孵化器。都市圈創新空間未來將呈現類型多元化、功能復合化、圈層網絡化、區域協同化的“四化”特征。動力源自產業、知識和社會的三類創新不斷發展,將重構都市圈創新空間。我國新增城鎮化人口將進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創新活動也將繼續向都市圈集中,完善都市圈創新生態系統,以“創新尖峰—產業高地”構筑都市圈范圍內的整體優勢,將成為都市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對話和互動討論中,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城鎮化規劃處處長韓云、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副教授黃大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教授焦永利、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王偉、淘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張宇欣圍繞《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都市圈發展評價、制約因素、政府與市場關系、大數據應用等話題展開討論?,F場金句連連——

√ 目前大都市圈發展存量和增量并存,如何引導發展非常關鍵,發改委政策出臺正當其時。
√ 尺度決策、空間決策和時間決策是當下制約都市圈發展的主要因素,這需形成動態的、網絡的模型。
√ 產業創新驅動力強的城市要素:高水平勞動力的不可替代性,促進勞動生產質量提高,不斷產生創新技術及能力資本。高層次人才的互相影響,能促進城市創新活力煥發。
√ 市場與政府應構建開放的關系,如采取開放性PPP模式,構建政府和企業合作框架。
現場,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與聯通智慧足跡總經理李振軍聯合發布了雙方共同編寫、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都市圈極限通勤研究》。該書基于聯通手機信令數據,選取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都市圈,以人和交通的流動為觀察視角,對比各都市圈極限通勤人群的分布與特征,勾勒城市發展邊界和輪廓,探索都市圈發展路徑。

北京師范大學是我國地理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地理學科評估多年位列全國第一,在城市化、城市發展、城市資源環境等領域研究成果卓著,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華夏幸福是全國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長期以來堅持聚焦核心都市圈,打造產業新城,已完成了圍繞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廣州等全國15個核心都市圈的布局。
都市圈的發展任重道遠
還需在交流合作中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未來,華夏幸福還將不斷加強與
各專業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助力都市圈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