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的智慧與創新 智庫論壇 | 2018.07.04
2018年3月6日,華夏幸福智庫論壇第2期成功舉辦。本次論壇聚焦于未來城市的智慧與創新,探討未來城市規劃中創新性思維的前瞻、導航作用。
論壇特邀請了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專家——劉岱宗、嘉博文生物科技董事長、首席科學家——于家伊、城市空間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劉愛華、北京城市色彩規劃主持人——王京紅、華夏幸福未來城市研究院李玉峰院長、孫曉鵬博士,通過多角度、立體化的視角,分享未來城市在交通、農業、科技、人文風貌、發展趨勢、思維觀念等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

劉岱宗分析了未來城市面對的主要挑戰,如氣候變化、城市蔓延、污染與健康威脅,重點探討了未來城市與交通的問題。他介紹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兩種思路、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如美國的西雅圖通過增加公共交通緩解交通壓力,為街道騰出更多的活動空間,增加了城市活力,而亞特蘭大修建世界最寬的高速公路,建成之后早高峰出行速度平均下降5%。未來交通的趨勢是自動化、電動化、共享化、多模式,通過無人駕駛、共享出行的方式可以減少擁堵,將街道、社區的空間轉換為公共空間,恢復更多人性化的內容。最后,結合谷歌Sidewalk Labs在加拿大多倫多濱湖新區的建設實踐,提出了9條未來城市交通的啟示性建議。

于家伊基于對中國農耕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對中國土壤現狀的獨到反思,分析了城市農業中土壤修復的問題。她指出,伴隨城市化的進程,集約化的種植業、養殖業發展,從餐桌到田頭“碳”反哺的缺失,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造成了碳循環的斷鏈,傳統的方式已經跟不上循環的節奏。當“碳”無法及時地回歸土壤,它們就會形成空氣污染、水污染,而土壤也會越來越貧瘠,最終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她和團隊致力于搭建一個“有機廢物-土壤改良-生態有機農業”的產業鏈,結合中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實踐沃土計劃、建設低碳農業,重點介紹了四川省浦江市功能式堆肥模式對創新縣域農業綜合模式的意義。

孫曉鵬探討了科學研究與城市進化的關系,認為科學是城市進化的發動機,科學研究促進了城市繁榮。通過科研水平來評價一座城市的發展潛力,已經成為當前的普遍共識??茖W研究的成果具有策略衍生意義,通過跟蹤Altmetric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百篇論文,將其衍生策略分為六類:①人類世/氣候變化/生態系統/宜居星球;②社交網絡/AI/無人駕駛/數據共享;③大腦研究/人類潛力/智力發展;④城市生活/群體特征/評估工具;⑤飲食結構/全球肥胖;⑥健身策略/壽命預期。如何將這些衍生策略與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的布局、區域布局進行聯系,有效推進城市發展,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劉愛華從未來城市規劃的視角,對比了三種未來城市的理論模型: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賴特的廣畝城市,認為未來城市規劃應該基于先進技術的運用、生態可持續理念、生態高科技。通過分析四種未來城市的實踐案例——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垂直城市、漂浮城市等,總結了未來城市的特點,如節省資源、運用可再生能源技術為城市提運轉所需的能源、運用物質回收技術實現城市內部的物質循環利用、出于生態目的而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的同時要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交通系統盡量排除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等。最后,從都市圈的相關理論出發,通過對國際上公認的四大都市圈的分析,總結了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大膽構建了我國都市圈的理論模型。

王京紅從廣義色彩出發,用色彩力的概念分析了人如何感知城市,提出了城市色彩的價值是超越外在美的。在方法論層面,城市色彩的角色是站在藝術的高度做整合的,并發掘了中國的色彩體系:第一層天玄地黃,第二層五正色,第三層五間色。結合城市色彩理論,著重分析了城市風貌的核心是和諧,五色齊全的同時,通過色彩強度體現空間分布的特點。北京是“五色齊全”的城市:北京的內城在傳統色彩色立體的籠罩之下,城市色彩的分區是中心放射的分區, 體現了“中心”的北京;城市規劃中注重人際、社區、環境之間的關聯,體現了“關系”的北京;北京的四合院區域布局注重傳統的陰陽、和諧思想,體現了“平衡”的北京。

李玉峰院長開放性地探討了“未來”與“城市”之間的關系,認為想象力代表未來,時間是未來城市規劃的核心。城市以生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科技六大要素為中心,形成各種各樣有序的功能體系。六大要素相互關聯、不斷演變,使城市不斷向前發展與進化。對于未來城市的設想,需要我們擺脫專業束縛,遵循“非專業-專業-跨專業-新專業-超專業”的邏輯,采用“原型、類型、模型、造型”的思維工具,使我們的思維具有曼陀羅思維的四個基本特點,即目的性、邏輯性、系統性和應變性,讓創新思維保持足夠的超時空的彈性,通過分析全球60個城市案例,多角度的思考城市面臨的問題,不斷探索我們對未來城市的理解。

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而“創新”必然是未來智慧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通過此次前瞻性的探討,突破了以往城市規劃的局限,綜合考慮了未來城市的交通、農業、風貌、科研等要素,力圖將想象力賦予未來產業新城的規劃設計,在助力華夏幸福提升城市研發能力,推動未來城市實踐等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