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都市圈與城鎮化新動向 智庫論壇 | 2018.04.10
都市圈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單元,也是加速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巨型引擎,決定著我國未來區域經濟與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形態和總體走向。為此,2018年4月10日,華夏幸福舉辦第3期智庫論壇,聚焦都市圈及城鎮化新動向。

為全面了解當下都市圈與城鎮化的研究動向,此次論壇特邀請了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總規劃師沈遲先生,和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區域規劃研究所的副所長陳明博士,就本次論壇的主題,通過自上而下的視角,分享了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國家隊”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城市空間研發中心以及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的8位專家,也從民間智庫的角度,以自下而上的視角,進行了多維度和多角度的精彩分享。
沈遲從速度、密度、尺度和制度這四個要素出發,對都市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析。

陳明博士則結合當下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以“我國城市群研究的新進展為話題,從學術研究和編制實踐兩個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在研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并對未來都市圈的分布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劉愛華博士從都市圈的相關理論出發,通過對國際上公認的四大都市圈的分析,總結了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大膽構建了我國都市圈的理論模型。

張志恒研究員基于空間解讀理念列舉歸納、資源與模型匯總、案例回顧與技術業務方向辯證思考,明確了都市圈研究思路與數據庫構建的工作內容,并以廈漳泉都市圈為例展開實踐研究。

路青主任通過對全國各區縣的生態、文化、人口、經濟、房價、交通、產業、用地、設施服務等方面進行多時序的現狀與趨勢研究,識別出全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并確定了各都市圈的發展階段。

劉亞霏博士從長三角城市群入手對上海都市圈的發展做了深入的解析,在此基礎對未來GDP的增長區域和人口的增長區域做出了大膽預判。

倪有為所長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從核心城市產業和服務功能外溢的制造業、物流、創新、通勤、住房、旅游等六大要素的流動特征入手,總結發展規律,預判未來要素流動邊界,從而清晰識別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同的價值地區。

趙倩研究員將首都圈這一受政策管控影響較大的區域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對北京新總規的解讀,分析了當前區域管控的主要政策以及對空間格局發展的影響,并對首都圈的近、遠期空間發展趨勢進行了模擬預判。

產業研究院的肖海燕副主任研究員以大北京極端通勤人作為研究對象,尋找通勤人員的空間分布狀態,試圖尋找都市圈邊界,并針對都市圈的格局給出了優化建議。

蒲勁秋研究員通過對省會經濟的鑒往、溯源、展望,剖析政治權利對城市的影響,特別是省會城市,她認為在服務性經濟的大背景下,省會城市的優勢會更加明顯,進軍省會城市進行開發拓展是不錯的選擇。

專家們通過對京津冀、長三角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廈漳泉等都市圈的多維度解析,讓聽眾了解了華夏幸福關于都市圈的深入思考,4個小時的精彩分享讓與會者受益良多。